发展阶段
- 20世纪80年代末
- 开始发展,最初是由当地的农民自发创办以迎合旅游需求。
- 2003年
- “家庭旅馆”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家庭旅馆缓解了旅游旺季住宿紧张的问题。
- 2010年
- 直到上海世博会的到来,这种住宿形式(民宿)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 如今
- 我国丽江、阳朔、厦门等地,民宿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投资民宿也成为热点。除了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的地区,其它地区的民宿发展并不显著。
大时代背景,火爆根源
非标准化酒店预订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时期。
2014年第2季度在线客栈民宿预订市场规模达到1.3亿元,环比增长58.5%,同比增长333.3%,远高于在线酒店预订市场整体35.8%的同期同比增速。
非标准化酒店预订用户主体年轻化。
26岁至35岁用户占50.7%的份额。
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国民宿超过4万家,民宿行业从业人员约84.7万人,市场规模112亿元。
全民度假时代
随着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来临,度假人群和市场需求都在持续增长也就成了民宿火爆的根源所在。据统计中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亿人次,其中超过18亿人次在乡村、古街,此外预计未来5到1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
- 一、逆城市化现象导致城市人群渴望乡村,希望找到一种类属于”回归自然“的乡野生活方式。他们渴望的是与乡村生活产生共鸣,而不单单是离开城市。民宿承接了城市人群的返乡住宿需求,成为对话乡村的载体。

- 二、民宿的火爆不是偶然,他是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人群一种对过去乡村的记忆唤醒,是属于他们的一种独特的”回归乡愁“的文化表达。感受“活”着的乡村,体现为一种对在地文化的深度体验。民宿所携带的文化基因是乡愁的依托,其建筑设计及服务理念都在传递一种文化表达。

- 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差距的慢慢增大,导致劳动力外流,农村出现了“3860部队”,也导致了农村”空心村“的涌现,我国的自然村十年也锐减了92万个。但是有弊也有利,乡村空心现象为民宿发展提供了建筑载体和活动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可达约1.14亿亩。

- 四、以前为支援城市建设,农村做出了巨大牺牲,所以过去很差那个一段时间里,一提到帮助农村脱贫致富,一提到开发农村的一贯思维逻辑就是“工业反哺农业”,但是,全民休闲度假年代下,返乡创客文创和跨界为特征的新造乡运动,不仅革新了乡村旅游的开发逻辑,也使得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乡村活力得以延续。

国家政策
2015年11月19日
国务院网站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首次点名“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其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将在多维度给予政策支持。推动了民宿合法化。
2016年1月2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发布,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
2016年10月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表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关于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实际上在三部委文件出台之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专项建设基金的第19项“新型城镇化”一项里面,有“特色镇建设”这一子项,其他几个子项也与特色小镇建设相关,分别是19.1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中小城市、19.2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19.3少数民族特色小镇。
2016年
发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说明:“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
2017年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提出,建议各地探索合理合法、高效一体的民宿行业管理政策,推行行业许可经营制度,建立统一的民宿审批与监管机制,提高民宿经营的规范性与稳定性。